解读| 中共剑河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解读(三)
| 招商动态 |2016-10-31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剑河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县委书记王勇志作了《突出绿色发展,谋求生态脱贫,奋力推进剑河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告。
报告回顾了剑河县过去五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有益经验,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工作任务。本公众号对报告进行全面解读,敬请关注。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州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
坚持以“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落实省委、州委关于大数据、大扶贫、大健康战略行动决策部署,用好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旅游富县三大战略。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协调进步、民族文化繁荣、生态优势突出、民主法治健全、人民满意安乐的小康剑河、幸福剑河、美丽剑河、文明剑河、法治剑河、平安剑河,确保2020年如期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1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18%以上、力争达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50亿元。
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
三次产业结构比基本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力争达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000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力争实现“12345”目标,即“建成全国全域旅游唯一样板点”、“创建两个全国示范县”、“巩固三个国家级成果”、“打造四个全国最大基地”、“实现五个历史性跨越”。
“12345“详解:
“建成全国全域旅游唯一样板点”:
即按照“把整县作为旅游景区建设”的思路,积极推进“一头三路两组团”,构建“产—城—景—乡村”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
“一头”是指以县城和温泉为龙头,整合清水江景观湖、八郎古生物化石群、屯州和五河五岔苗寨等资源,高标准、高品质抓好县城5A级旅游景区建设,力争把剑河打造成为凯里旅游的重要“后花园”和全州全域旅游的“大十字”;以苗侗文化为发展主题,以温泉休闲度假为核心功能,兼顾温泉康疗养生、商务会议度假、生命起源暨苗侗文化体验、原生态自然观光、地方风味美食、休闲特色购物、创意艺术表演等功能为一体,高水准、高品位地将剑河温泉打造成为“国际知名、中国一流、贵州一绝”的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域旅游“井喷式增长”的“引爆点”。
“三路”指是以清水江为中心轴线,构建水、陆、空三位一体全景旅游模式。在“水路”方面,依托仰阿莎湖形成一条西起革东、岑松,贯穿柳川、南寨,东至南加,辐射带动全县各乡镇共同发展的蓝色滨湖绿色生态旅游带,让游客通过坐船等方式遍览清水江沿线全域风光;在“陆路”方面,重点建设剑河县城至南加110公里长的沿江小火车旅游通道,把清水江沿线景区连成一线,构筑“朝发夕至”的清水江一日往返旅游圈,让游客坐着小火车在半空中观看清水江沿岸“不一样的风景”,通过动车带动模式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在“空路”方面,重点是在东部的南加镇及西南部的太拥镇八万山百里原始阔叶林地等建设停机坪和停降点,让游客乘坐飞机观览剑河原始森林美景,领略山水田园风光。
“两组团”是指以县城和温泉为“龙头”,以革东、柳川、南寨、南加为轴线,打通“水、陆、空”三维空间,牵引带动西南片区(久仰、南哨、太拥)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依托构建自驾游康养观光区组团,牵引带动东北片区(观么、敏洞、磻溪、南明)以仰阿莎湖为纽带构建民族文化体验区组团。
“巩固三个国家级成果”:
一是巩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成果。继续创新深入推进平安剑河建设,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
二是巩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果。积极抢抓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机遇,大力发展电商产业,确保剑河特色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快、卖得好,变成大品牌、形成大效应、走向大市场。
三是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大力实施“卫生+”行动,让“爱卫”、“护卫”、“创卫”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和行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打造四个全国最大基地”:
一是打造全国内湖最大的水上竞技垂钓基地。依托城景水电站形成的清江湖,打造100艘左右独具苗侗特色的旅游船只,开发江上餐饮、休闲、娱乐、表演和竞技体验,并沿湖建设一条36公里自行车道、布设1500个左右钓位,形成最具魅力的苗侗风情竞技垂钓体验目的地。
二是打造全国最大的森林康养基地。依托得天独厚的仰阿莎湖森林湿地和八万山百里原始阔叶林优势,积极申报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巧借自然山水规划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文化产业园和生态休闲公园,着力发展林业产业、大健康产业和休闲观光业等业态,真正把剑河打造成为“养生的天堂”和“诗意的栖息地”。
三是打造全国最大的首批原生态传统村落保护基地。充分利用中央财办支持我县“开展传统村落整县保护工程首批试点”机遇,按照“整县保护”思路对全县民族村寨和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开发,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让“藏在深闺人不识”的剑河乡村“胜景”变成“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大风景”,成为面向世界、全国唯一苗侗民族文化结合最好的样本县。
四是打造全国最大的木结构房屋定制生产基地。依托园方木业公司工厂化建房生产线,大力实施“工厂化木质结构标准化生态建房+N”计划,积极支持园方木业公司发展壮大木结构房屋定制生产产业,力争把剑河建筑工业化产业园区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木材精深加工示范园区、最大的木结构房屋定制生产基地。
“实现五个历史性跨越”:
一是经济实力和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越。到县委十二届届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力争达到150亿元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经济总量排名全州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二是脱贫攻坚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跨越。到县委十二届届末,12个乡镇和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增强,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保护实现新跨越。到县委十二届届末,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2%以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挥良好效益,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屏障体系,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形成。苗族水鼓舞、革东飞歌、温泉剪纸、苗族锡绣、红绣等民族文化宝贝得到深层次开发和保护,成为全州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关键组成部分。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新跨越。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各方面、各领域制度基本建立完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宣传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高。
五是社会建设和法治建设实现新跨越。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县取得明显进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法治剑河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未完待续)
苗乡侗寨故事 一手掌握
主办:中共剑河县委宣传部
主管:剑河县新闻中心
策划:胡朝庭
监制:邰伟生
